昨晚看了《长安的荔枝》,我认为是个很好的片子,当然这更多是从政治运作角度做出的评价。私认为基层的牛马都应该去电影院仔细品味。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想,谈不上剧透,仅供参考:
1、“层层加码”是这个片子的内核。这当然是我的观点,其情节来自片中从岭南运送荔枝到长安,本来数量是1枞,结果贵妃有了,她的俩姐妹也需要,变成了3枞,之后通过各条块(部委和地方各级)最终变成了200枞。从1变成200,加码了200倍,虽然加码数字夸张,但这一代中国人可谓心知肚明,毕竟大家都经历过那段特殊时期,懂的“层层加码”是怎么来的。
实际操作中层层加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片中没有具体交代,但原著用对话论证了“层层加码”的合理性,那就是每一个部门和层级都如要确保任务完成,那么就必须进行加码,否则怪罪下来,谁也吃不了兜着走。所以荔枝史李善德保护不了荔枝园,因为他对抗不了“层层加码”这个内置在执行中的必然要求。
2、层层加码背后往往是权力任性。原著中与杜甫一起给李善德出主意的韩十四说过,大意是唐玄宗这几年开始乐于打破常规,任命各种各样的“使”,在荔枝使之前,还有各种瓜果使、渔获使,这些使节权力大到根本不用走常规流程,说白了,花国家的钱,满足宫里帝后的私欲,且不用对账,所以财政状况是一塌糊涂,这就让这些官僚机构的笔吏很头疼。
这也是韩十四建议李善德坦然接受荔枝使的任命,趁机捞一把,到头来即便完不成使命被处以极刑,还能给妻儿捞一笔养命钱。所以,层层加码首先是某个结构中的权力的一号位不按套路出牌,说白了就是“不在法律范围内决策”,这就给了各级官僚超强压力,而在应对这个压力的同时,其中更加没有规则约束,看起来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,但私下借机徇私枉法、敲诈勒索,这也是寻常行为,算不得稀奇。
3、权力任性的背后是“言路闭塞”。唐玄宗是少见的既开创了盛世,又丢失首都的古代帝王。他的两个年号是开元和天宝,其中开元初期启用姚崇、宋璟等名相,开元后期有张九龄,令帝国得以休养生息(现在的话来说就是“不折腾”),天宝年间任用李林甫、杨国忠,帝国陷入内乱。开元与天宝的区别,在于玄宗能否知人善任,能够倾听谏言。
片中也有提到,安禄山有叛乱之心,很多言官都曾上书,但却被罢官流放,慢慢的也就没人敢提了。而从岭南运送“鲜荔枝”到5000里外的长安,能下达这样的命令而不会被阻挡,也说明玄宗周围的舆论生态只有阿谀奉承,没有民间疾苦。大部分都很感慨,为何玄宗会有这样的变化。
4、言路闭塞背后是“制度不彰”。郭建龙在《盛世的崩塌》中对唐代政治生态评价可谓一语中的,即唐代并没有一个制度性的保持言官安全的体系,所谓唐太宗与魏征的“佳话”,且不说这是李世民的“公关之策”,更重要的是,一朝皇帝能否听到真话,依靠的是个人品行修为,而不是依赖一套制度。相比之下,被网民认为积贫积弱的有宋一代,反而有不杀言官、重视文官这样一套“祖宗之法”(邓小南著)。
所以,唐代所谓盛世,更多依靠统治集团作为北方游牧血统带来的能征善战,构建是更多是一个“二元帝国”。例如高祖李源太原起兵,为了解除后顾之忧,曾向突厥称臣,而到了太宗年代,李世民又反向攻击突厥,将其肢解为东西两部。可以说,唐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建立的半汉化政权,所以其政治制度依然保有十分幼稚乃至野蛮的一面,例如继承人制度不彰,导致兄弟残杀不断,央地关系松弛(片中岭南五府经略史无异于一个“土皇帝”),带来藩镇割据之弊等等。
5、制度不彰带来严峻的财政危机。即使是盛唐短短几十年,帝国依然饱受财政短缺困扰,这是因为唐代从一开始就没有解决税收问题,即“租庸调”制度没有建立在“土地革命”的基础上,唐初有一大批军功卓著的“将军”,李世民登基又有一批人享“册立之功”,政府没有能力去查清大户土地规模,只能加税给普通农民。朝廷给普通人加税会形成一个“幻觉”,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这就是杨国忠在解决运送荔枝费用时,想当然地给沿途驿户加税的背景——当然他没想到很快内外危机一起爆发,自己只能被皇帝当成替罪羊
一个宰相,可以随意加税,一如一个皇帝,可以随意设置“xx使”。果然,“流程都是给弱者制定的”。唐代宰相是“副皇帝”,既要协助皇帝治理朝政,也要制约皇帝的权力,但实际情况是皇帝和宰相都开始随意践踏固有的制度,他们口口声声“富有四海”,但其实兜里没几个钱,只能靠压榨基层一条路。对此,部委和基层的官员只是头疼,真正承担徭役和税负的农民,就只有逃亡乃至揭竿而起一条路了。
所以,唐代是一个非常“粗糙”的朝代,从财政制度的安排到执行,都很不靠谱,所以整个帝国的财政崩溃是非常轻易的,这个朝代之所以能够维持近300年,也许主要原因是当时最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远在西方,西南方向的吐蕃也力有不逮,北方游牧部落如契丹还未崛起,否则,在外力冲击下,像元朝那样不足百年即解体,也未尝不可能。
6、民营企业比国企靠谱多了。影片中带着冰块来汨罗江接李善德一行的,不是官船,而是苏谅这个私商,也就是今天的民营企业老板。其实原著中是没有这一情节的,当然,这仅仅是隐喻,就像原著提到过“浙东渔获使”每年从浙江给长安宫里提供海鲜,消耗了43万个工时,所谓国企办事,是没有“成本意识”的,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,那就是满足当权者的需求,且在关键时刻,推诿责任是其特征。
所谓民企比国企靠谱,一方面是效率要高,因为有成本意识,所以就会有更多办法。其实李善德在片中就是一个尽心尽责的项目PM,他非常像企业家,善于利用资源去做完全不能想象的事情,所以民企创新都是被逼的;另一方面,民企比国企真正敢于突破,国企依靠的是照章办事,事情办不成,但合规就可以,民企的目标是做成事情,这中间必然要突破各种障碍,包括很多糟糕的制度。
这就回到了目前为什么有那么多民营企业家被留zhi,他们做成了很多事情,但也触及了很多制度;而有的人什么也没有干,自然就很平安,这就是他们活下去的智慧。
7、家庭、友情和远方是牛马们最宝贵的。片中,李善德是个苦命的从九品小吏,但他真诚待人,踏实做事,是个负责任的底层牛马;他爱妻子和女儿,敢于背上房贷,当然妻女也爱她,并成了他不竭的动力来源;他做人讲情义,在京城有杜甫、韩十四这样的挚友,到岭南有收获了与商人、奴隶和侗人首领之间的友谊。我认为这些是他真正宝贵的财富,没有宏大叙事,也没有权力算计,让他可以真实且平庸地活下去。
作者给李善德安排了一个好归宿,那就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半年被流放到了岭南,对唐代来说,南方经济的开发方兴未艾,远离政治漩涡到遥远的热带,固然有瘴气之弊,但这是个远离喧嚣且物产丰饶的远方,不啻为牛马们的一个好归宿,也算羡煞旁人。